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绿园区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利企惠企市场环境、 保障有力要素环境4个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5-24 16:49来源: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打印
长绿府发〔2023〕10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区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双管部门:
  《绿园区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绿园区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绿园区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绿园区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3年5月24日

  (主动公开)
 
 
  绿园区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我区营商环境,打造具有绿园特色的政务服务环境,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长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引领,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便利度,增强企业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便捷高效服务。以方便企业群众办事为目的,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科学设置审批事项服务流程,坚持一套标准,统一对外公布、统一使用申报、统一使用审批,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坚持破解堵点难点。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堵点难点问题,完善落实有关标准和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关键掣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3.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实体大厅与网上办事大厅的融合,实现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创新并行,实现多点、立体、全方位服务,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多元化、个性化、贴心暖心的高质量服务。
  (三)工作目标
  坚持以增强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不断优化,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2023年底前,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政务服务事项、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分别压缩80%、75%,即办件占比分别达50%、40%。全区两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1.持续推动行政权力下放。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取消、下放文件要求,做好对应事项的取消、承接、下放等工作。根据各镇(街道)和部门实际需求,对照法律法规规定,采取镇(街道)和部门“点菜”,区政府“端菜”方式,适时下放行政权力。根据吉林省统一部署安排,推动赋予镇(街道)县级行政权力事项。(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2.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对照法律法规修订、职能划转等情况,动态调整区、镇(街道)两级权责清单事项,切实维护权责清单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适时组织各相关部门调整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3.梳理编制行政备案事项清单。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对口中省直有关单位做好本系统全省行政备案事项清单梳理确认工作,同时认领本级本部门行政备案事项,确保事项要素同源、统一发布。(区政数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4.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规范管理。按照《吉林省政务服务事项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库管理赋分标准(试行)》要求,动态维护政务服务事项要素信息,推动实现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类别等要素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5.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分类管理。对区级、镇(街道)级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精细化梳理分类,根据事项办件量频次、办理情形等梳理实际经办事项清单、僵尸事项清单;根据事项行业服务种类、条件限制等梳理涉敏涉密事项清单、受场地限制事项清单。(区政数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和镇(街道)配合)
  6.配合推动城建市级管理权限下放。配合市级相关部门推动城建市级管理权限下放,配合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相关工作。(区住建局、规自局绿园分局、区城管局、区政数局配合)
  (二)强化行政审批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
  7.提升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水平。按照“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要求,进一步规范“无差别”综合受理审批服务流程,扩大“无差别”受理事项占比达70%。(区政数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8.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探索“极简审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分别压缩至80%、75%以上,即办件占比分别达50%、40%以上。(区政数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9.进一步开展“减证便民”活动。深化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依托市区两级保留、告知承诺证明事项清单,进一步固化证明事项的审批流程、申请材料、审批时限、受理条件等要素信息。探索对党政机关出具的证明事项采取网上开具电子证明,通过网上流转传送,实现共享免提交。(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10.深化“证照分离”“证照一码通”改革。持续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有效推动审批和监管模式改革;推动“证照一码通”改革不断提质、增项、扩面,实现高频许可事项“一键导航、一表填报、一次办理、一码关联”,更大程度便利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市场监管局绿园分局牵头按照全省部署,解读改革政策,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区政数局牵头根据涉改事项清单,按照改革方式及时组织部门调整事项库中涉改事项办理流程,优化涉改事项办理方式,各相关部门配合)
  11.推行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不见面”审批。依托吉林省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e窗通系统,建立行政许可规范、高效、便民的全程电子化服务体系,做到审批电子化、证照数字化、全程无纸化,全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和备案事项“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市场监管局绿园分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三)深化一体化平台应用,提升用户便利度
  12.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归集共享开放能力。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归集共享,加强数据供需对接,积极稳妥地推动市区两级部门政务数据开放。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省数据供需对接系统和省数据共享受理服务系统,推动政务数据回流至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平台,满足监管、审批等业务场景数据核验比对需求。(区政数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13.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落实国家和省基础任务清单,对照省《2022年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件事一次办)任务清单》,适时将全省的“一件事一次办”主题事项在全区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拓展服务领域,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区政数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14.持续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落实《全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新增任务清单》。推进地区间“跨省通办”合作,优化“跨省通办”线上线下服务,不断完善“跨省通办”事项标准和业务规则,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完善“跨省通办”专区建设。(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15.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下沉。加快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应用按需向村(社区)延伸部署。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梳理编制村(社区)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16.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吉事办”移动端,实现移动端办事入口统一、提供一体化“掌上服务”。配合市政数局推动更多全程网办事项进驻“吉林省热点事项全程网办专区”。(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17.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加快推进各类证照电子化及证照存量数据标准化,推动电子证照归集和共享应用。持续推进电子印章在政务服务业务场景中应用。深入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领域、跨层级广泛应用,实现市场主体身份“一次验证、全网通办”。通过电子营业执照关联企业相关信息,实现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所需信息免填写、纸质材料免提交,企业相关信息“最多报一次”。(区政数局、市场监管局绿园区分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18.提升网络平台支撑能力。持续扩大全区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满足各类政务类业务系统应用需要,建成安全高效互联互通的政务外网支撑体系,2023年底前,实现区、镇(街道)全覆盖,村(社区)按需接入。配合完善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功能,推进在政务服务中心、政府网站、“吉事办”移动端等多场景业务应用。(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19.深化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推进改革工作纵深发展。2023年底前,实现应纳入改革的行政检查部门、检查事项、检查人员“全覆盖”。(区司法局、市场监管局绿园分局、区政数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政务大厅标准化,增强群众体验感
  20.持续推进政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推广长春市政务服务中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2023年底前全区政务(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0%,促进全区各级政务大厅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21.持续推进政务大厅规范化管理。部门专属分中心纳入本级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提供规范化服务。进驻在政务服务中心的事项必须实质运行,严禁“明进暗不进”。事项的退办、挂起、删除等应完全符合工作规范,按时办结率达到100%。建立信息归集制度,定期向本级政务服务中心主管部门报送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结果、数量等信息。建立办事指南定期排查纠错制度,定期对公布的办事指南进行排查校对,及时纠正、修订错误信息。(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22.持续推进政务大厅便利化服务。鼓励全区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在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基础上,结合实际谋划政务服务中心智能化服务创新举措,不断拓展针对不同群体的服务方式,增强办事便利度和办事体验感。鼓励有条件的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要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自助取件服务区、开展周末延时错时服务。(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23.规范政务服务“好差评”管理运行。各级政务服务机构、政务服务平台要全面开展“好差评”工作,市级以下(含)部门自建的审批系统、平台(含移动端APP、小程序)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好差评”系统对接,实现政务服务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评价渠道线上、线下方式全覆盖,“差评”回访整改率要达到100%。(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24.全面推进“收件即受理”“首席事务代表制”“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工作。通过开展“收件即受理”“首席事务代表”“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工作,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方式,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区政数局牵头,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配合)
  (五)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获得感
  25.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事项实现标准化、清单化管理,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审批事项名称、材料、审批时限等16个要素。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督管理机制,依托吉林工程眼,对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进行常态化监管,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可预期性。(区政数局、区住建局、规自局绿园分局、区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相关部门配合)
  26.持续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程网上办理。配合省、市相关部门推进市政公用服务事项实现网上联合审查、联合办理、联合验收。配合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涉及的行政审批、备案、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等事项全环节网上办理,探索推进无纸化审批、不见面审批,加快由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区政数局、区住建局、区发改局、规自局绿园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相关部门配合)
  27.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效能。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及监管端,实施全程在线监管,杜绝“体外循环”和“隐形预审”。配合省、市相关部门优化新建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红线内配套管网工程审批流程,将新建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红线内配套管网工程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并在吉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上办理立项用地、工程规划、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审批。(区政数局、区住建局、区发改局、规自局绿园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相关部门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环境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层层压实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列出清单、挂图推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顺利推进、落实到位。
  (二)加强宣传推广。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平台等向社会及时提供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改革创新中的先进经验做法,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充分知晓改革内容、准确把握相关政策。
  (三)加强监督检查。各牵头单位要对各镇(街道)以及各配合部门的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工作成效加强监督检查。指导督促紧紧围绕工作重点,严格按照工作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绿园区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根据省政府《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吉政办发〔2023〕2号)、《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春市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四个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长府办发〔2023〕18号),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长春市政府部署,以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为目标,充分发挥法治对营商环境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环节综合施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提升市场主体法治获得感满意度。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全力打造公平公正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完备有力的行政立法,打造“重商亲商”的法治环境
  1.对国家、省市营商环境领域立法项目按照程序广泛征求意见。遵照长春市立法工作安排,严格按照立法工作程序充分征求意见,各部门在反馈意见时,应当充分考虑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区司法局牵头,各镇街、开发区、区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深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解决出台排除、限制公平竞争政策措施问题。各部门在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依据其他具体政策措施时,要按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国市监反垄规〔2021〕2号)的规定,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经公平竞争审查认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且不符合例外规定的,应当不予出台或者调整至符合相关要求后出台;未经公平竞争审查的,不得出台。(区市场监管分局牵头,区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定期开展专项清理,解决营商环境“排阻清障”不及时问题。针对涉及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限制竞争和有碍公平竞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影响营商环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开展专项清理行动,重点对设置不平等的条件、区别享受扶持政策、无法定依据增加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成本、违法干预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等内容进行清理。重点清理涉及“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限制竞争和有碍公平竞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相关内容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区司法局牵头,区政府办、区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严格落实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解决行政执法不规范问题。认真落实《绿园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工作方案》,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必须经过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确保每项重大执法决定合法适当。各乡镇(街道)、各行政执法部门根据实际制定本部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明确法制审核的范围、编制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规范法制审核内容、明确法制审核程序和工作职责。设置法制审核人员,比例不低于执法人员的5%,建立健全法制审核人员管理制度。(区司法局牵头,各镇街、各行政执法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行包容审慎的行政执法,打造“护商扶商”的法治环境
  5.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解决基层执法制度机制不顺问题。严格落实长春市《深入推进乡镇(街道)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制度、机制、执法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切实打开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新局面。对行政执法目录清单实行动态调整,确保乡镇(街道)执法工作有法可依。(区司法局牵头,各镇街、区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广泛推行柔性执法,解决对企业和行政相对人处罚过重问题。按照长绿法办发〔2020〕1号《关于转发省委依法治省办<关于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制度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区范围内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制度和“首违不罚”工作机制,对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予行政强制“四张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各部门严格按照《关于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的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原则,健全完善“一案三书”工作机制,围绕规范市场执法主体、优化执法部门服务等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全面推行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建议、行政指导、行政约谈、行政告诫、行政回访、容缺执法等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引导、规范、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区司法局牵头,各镇街、区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解决同事不同罚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2〕27号),各行政执法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裁量权基准,梳理本系统适用的行政裁量权基准。在法定范围内,对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裁量权基准适用的标准、条件、种类、幅度、方式、时限予以合理细化量化。(区司法局牵头,区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强化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解决行政执法监督覆盖面不广问题。通过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清单审核备案和抽查计划审核工作,确保清单合法有效、计划合理可行,强化行政执法的事前监管;通过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开展《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行政执法投诉举报督等措施,强化行政执法的事中监管方面;通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案卷评查和典型违法案例通报等手段,强化行政执法的事后监管方面。(区司法局牵头,区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9.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动,解决行政执法不规范问题。加大力度《吉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落实,组建行政执法监督专项检查组,在重点执法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结合案卷评查工作对行政执法案卷主体是否适格、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是否准确、程序是否正当、案卷制作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检查,进一步规范全区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区司法局牵头,区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解决基层行政执法监督力量薄弱问题。加强绿园区行政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实现区级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在编人员保证至少两名以上。结合各乡镇(街道)执法需求,设置法制审核人员,推进乡镇(街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区司法局牵头,各镇街、区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权威高效的公正司法,打造“惠商富商”的法治环境
  11.实行公安机关“六项承诺”,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社会安全和公安服务效率问题。落实《服务企业助力长春振兴发展25条工作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分级负责,优化户政业务办理流程,提升出入境管理服务效能,整治民营企业及周边治安秩序,严打侵害民营企业违法犯罪,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建立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区公安分局负责)
  12.开展涉企行政检察监督专项工作,帮助解决企业因不当行政执法陷入困境问题。对涉企的行政行为,尤其是涉企处罚行为、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为进行全流程监督,有效发挥生效裁判监督、审判活动监督、执行活动监督、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等监督职能作用,依法审慎对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发现的涉企行政违法行为开展监督。通过灵活运用支持和监督两方面手段,促进涉企行政行为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的提升。(区检察院负责)
  13.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提质增效,解决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发展问题。充分发挥长春智慧法务区设立的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实践研究基地作用,注重办案质效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及时总结推广基层院办理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通过加强释法说理、检察听证、普法宣传、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做足个案的深加工,提升个案的附加值。持续完善和落实好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组建专家人员库,加强第三方监督评估管理委员会、第三方成员部门之间工作联系和沟通协调。(区检察院负责)
  14.完善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工作机制,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依据市人大《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决定》,积极配合长春知识产权法庭在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下,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跨区域集中指定管辖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通过“一案三查”、检察听证、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典型案例。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五部门印发的《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加强法律监督与协作配合。依托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统筹履行好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形成知识产权全链条、综合性、多层次的检察保护。(区检察院负责)
  15.实施商事案件审判质效提升工程,解决立案难、调解难、监管难问题。优化网上立案,充分运用吉林电子法院、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等云端平台,拍摄网上立案指引小视频,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立案、缴费等诉讼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强化本地矛调中心、人民法庭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充分发挥矛调中心前端化解纠纷作用,依托人民法庭深入落实“法官进网格”工作,做好与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以及本地矛调中心的对接,加强工作配合和解纷指导。切实强化审限管理,常态化坚持“四类案件”监督管理,确保有序放权和有效监督相统一;配合省高院完成《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限管理行使工作标准》的制定,积极推动审限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区法院负责)
  (四)提供精准优质的法律服务,打造“留商安商”的法治环境
  16.发挥新媒体普法宣传作用,广泛运用多种载体形式,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以案释法”制度。用好用活传统媒体,做到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有效结合,解读涉企政策,广泛开展“送法进企业”,生动呈现法治化绿园营商环境的建设成果。(区司法局牵头,各镇街、开发区、区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力度,解决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单一问题。拓展普惠式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绿园区各级专业人民调解中心作用,建立健全承办转办机制,主动承接人民调解相关案件;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援助阳光行动,建立妇女法律援助工作站,维护妇女特别是女职工合法权益。(区司法局负责)
  18.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法律风险问题。聚焦企业法律服务需求,组织法律服务专业律师团队,围绕劳动用工、企业融资、风险防范等专题,开展律企对接专项法律服务行动,开展免费“法治体检”服务。在全区开展公证便民服务,实行远程视频公证,让公证服务“零距离”。打造“不动产登记+”服务模式,推进公证机构与不动产登记部门合作,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证法律服务。(区司法局牵头,区工商联、区工信局、区发改局配合)
  19.打造“维权平台+法律服务”,解决企业法治问题诉求反馈途径单一问题。将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置为“助企预约联络点”,向社会公开联系方式,形成响应转办机制,便于企业及时获得法律帮助。推进“律师人才库”建设,组织律师团队对企业重大疑难案件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制定解决方案。(区工商联、区司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完善民商事纠纷调解,解决多元纠纷调解机制不完善问题。进一步推动落实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调”对接机制。建立公、检、法、司部门联席会制度,整合各部门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服务资源,通过“三官一律”进企业、进小区等方式,研究民商事纠纷多发领域、剖析典型案例、编辑民商事矛盾纠纷化解案例库。稳妥推进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建设,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知识产权、合同纠纷、金融借贷等方面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在区工商联、区工会、区工信局、区商务局等涉企部门建立调解委员会,在企业集中区域设立矛盾纠纷服务窗口,受理涉企纠纷。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吸收熟悉企业经营、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进入调解委员会,加强合同纠纷领域、金融领域等矛盾多发领域的业务培训,提升调解队伍专业化水平。(区司法局牵头,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局分局、区工商联、区工会、经济开发区、各镇街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1.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制度、机制,发挥行政复议调解作用。落实《绿园区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绿园区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流程图》《绿园区行政复议工作流程图》,确保我区行政复议具有便民、高效、公正、可救济的特点。按照“应调尽调、受案先调”的原则,对行政复议渠道吸纳的行政争议积极开展调解,提高行政争议调解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切身利益问题。结合府院联动工作实际,在行政复议职责范围内,督促被申请人落实《加强行政机关自我纠正化解行政争议实施办法(试行)》,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行政案件内部法制复核和复议程序中,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区司法局牵头,各镇街、开发区、区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各责任部门要充分认识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提升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准确把握形势,围绕目标任务,坚决落实责任。
  (二)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各责任部门要运用“五化”工作法,进一步明确分工,逐项研究,细化措施,按照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主动加压,保证方案中涉及本部门的业务工作超前完成、高质量完成。
  (三)强化督办督导,狠抓工作落实。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全区法治督察重点工作任务,并作为年度绩效考核任务指标,与全区法治建设同步检查督导切实提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绿园区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长春市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建设绿园区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为绿园区振兴发展、率先突破提供强力支撑,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市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深入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以利企惠企为目标,进一步提振信心、坚定决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优服务,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切实为企业减负、为发展赋能,全力打造绿园区利企、惠企、助企、便企“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以市场主体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体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各项举措,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市场主体发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解决市场主体实际问题为工作突破口,着力打造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把握优化营商环境总体要求,纵向贯通从政策制定到政策落实全过程、各环节,让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真正落地生效,推动全区各部门在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中形成合力。
  (三)工作目标
  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统一开放、公平有序、充满活力、成本低廉、诚实守信、无事不扰的利企惠企市场环境,让良好的市场环境成为绿园振兴新标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区域价值提升新优势。力争到2024年底,实现“两降”“两不”“两升”目标。“两降”,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力争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不断降低。“两不”,市场监管领域日常监管实现“非必要不检查”“非必须不处罚”,除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项外,日常监管一律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市场主体不予处罚。“两升”,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总量力争突破13万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25户,“个转企”企业突破600户。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准入准营环境
  1.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深入落实“证照分离(523+5)”改革事项清单,动态调整事项库信息,实现“清单之外无限制”。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区市场监管局、区政数局、区司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持续推动“证照一码通”改革。按长春市“证照一码通”改革要求做好落实,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实现主体登记与许可事项同步办理。(区市场监管局、区政数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严格落实《公证法》相关要求,进一步精简与乡镇(街道)、村(社区)职能无关的证明材料。(责任部门:区司法局)
  4.优化市场主体开办服务。深化和巩固开办企业“网上办、一日办、免费办”工作成果,推行市场主体登记“掌上办、预约办、容错办、全城办”。(牵头部门:区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区政数局、区公安局、区税务局、区人社局、区社保局、区房管局、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5.推行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一个环节、一网通办”。整合个体工商户主体登记、申领发票、公章刻制、银行账户申请等环节,同步生成社保参保代码,实现“一个环节、一网通办”。(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区公安局、区社保局,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商务等领域应用。(牵头部门:区市场监管局、区政数局、市公安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的区级各相关部门)
  7.落实长春市市场主体住所登记管理相关实施细则。落实长春市市场主体住所登记管理相关实施细则,实施“集群注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责任部门:区市场监管局)
  8.提升市场主体登记许可规范化水平。贯彻落实《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落实开办企业登记文书标准化、经营范围规范化、审批流程集成化的“三化”规范登记模式。严格落实《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落实市场主体名称自主申报,全面推行落实经营范围标准化登记。落实食品经营许可(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制。落实简化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申请材料。(责任部门:区市场监管局)
  9.优化新业态个体工商户准入服务。依托新业态个体工商户服务专区,为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及经营者提供一站式登记注册服务和申报缴税服务。(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关规定,依法依规办理外商投资项目备案。做好外资政策法规宣传,通过在绿园区外资企业交流群、向外企印发政策汇编手册等形式,加强对外商投资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制度及三级网络建设。(区发改委、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实施市场主体歇业制度。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可以在线办理市场主体歇业备案业务。市场主体决定不再歇业的,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即可恢复营业。简化歇业期间税收办理手续,帮助市场主体降低维持成本。(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依托市场主体注销e窗通系统,实现市场监管、税务、海关、商务、社保、银行等部门业务联动、信息实时共享,确保企业注销“一网通办”。(牵头部门:区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区商务局、区税务局、区人社局、区社保局、长春兴隆海关、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13.扩大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将简易注销登记的适用范围扩展至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偿完结的市场主体(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除外)。(牵头部门:区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区税务局、区人社局、区社保局、长春兴隆海关、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14.建立简易注销登记容错机制。市场主体因被列入异常状态无法申请简易注销的,待异常状态消失后,可继续办理简易注销。建立简易注销联动机制,对于符合市场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简易注销条件的,免予到税务部门办理清税证明,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简易注销。(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15.强化平等竞争制度保障。严格落实国资监管机构权责清单,定向深入地做好相关政策解读和落实工作。推动政府采购领域公平竞争。(区财政局、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更好地发挥公平竞争审查作用。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抽查、举报处理和回应、会审等相关制度,持续开展存量清理、增量审查,定期开展文件抽查。(责任部门:区市场监管局)
  17.引导平台经济有序竞争。优化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督促平台企业规范经营。开展落实网络交易平台主体责任、网络市场监管专项整治等行动,引导平台企业健康规范发展。(责任部门:区市场监管局)
  (三)建设充满活力的市场创新环境
  18.提高科技企业质量。及时把国家和省市区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我区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做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育,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开展研发投入归集培训,加快推进研发投入规范化管理。实施“专精特新”企业主体培育、创新发展、强链补链、数字赋能、质量品牌、融资服务、人才引培、公共服务、创业孵化、营商环境“十大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全区“专精特新”企业“3168”梯度培育体系。(区金融办、区科技局、区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9.落实资金激励政策。对首次认定为省级、市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合计480万元。(责任部门:区财政局)
  20.支持企业集群发展。制定我区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上台阶”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责任部门:区工信局)
  21.开展上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工作。加强对域内符合条件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相关科技服务,指导帮助申报上级相关认定工作。(责任部门:区科技局)
  22.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推动做好惠企惠民政策直达工作,扩大“免申即享”范围。指导帮助企业争创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积极争取上级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指导,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区政数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做好技术交易宣传和登记,积极组织企业技术需求的整理和上报。建立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质量统计监测体系,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开展吉林省、市质量奖评选申报、推荐工作。完善质量提升资金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加大对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支持力度。(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建立快速专利预审通道。高标准建设绿园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专利申请预审服务,大幅缩短审查周期,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缩短至3至6个月。(责任部门:区市场监管局)
  (四)建设成本低廉的市场发展环境
  26.顶格实施“六税两费”减免政策。简化税费减免流程,确保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充分享受“六税两费”优惠政策红利。全面开展疑点数据核查工作,切实做到查缺补漏,确保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不落一户、应享尽享。(区财政局、区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7.严格规范政府收费和罚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罚缴分离的管理制度,严厉查处强制摊派、征收过头税费、截留减税降费红利、违规设置罚款项目、擅自提高罚款标准等行为。在全区范围内,完善行政裁量权制度,严格规范依法征收、严格禁止以罚代管、严格禁止逐利执法等行为。(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不按要求执行惠企收费政策等行为。(责任部门:区市场监管局)
  29.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服务和收费项目,严格按照定价目录实行清单管理。开展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及非电网直供电环节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区发改委、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0.全面规范金融服务收费。依法严厉查处金融领域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鼓励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适当减免账户管理费等支付手续费;组织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识别系统改造。(区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31.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强化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监管,严厉打击行业协会商会领域违法违规收费行为。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对收费项目开展自查。充分利用信用中国网站,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情况进行公示。(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2.推动降低物流服务收费。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查处交通物流领域违法违规收费行为。支持国际陆港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协助国际陆港完成为期2年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力争成功摘牌。将国际陆港纳入补链强链项目库,申请国家补贴政策。推进运输运载工具和相关单证标准化,严格落实达标核查工作。推行口岸操作流程和作业时限动态管理公示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在吉林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网站予以公示。(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3.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实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投放“一把手”负责制,采取“一对一”督导、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辖区内法人金融机构提高合格贷款办贷效率,将央行货币政策优惠精准高效传导至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信贷投放,对于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按照其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2%提供激励资金。(责任部门: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34.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发挥LPR指导作用,引导银行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落实对省级利率自律机制的监督,坚决纠正不规范利率定价行为。(责任部门: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35.提升资本市场融资能力。配合推进“吉翔”计划,严格落实上市奖补政策,实行专人负责、专班推进,推动吉林银行、农村中小银行等机构补充资本,增强资金实力。(区金融办、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设诚实守信的市场信用环境
  36.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治理,推动涉府案件执结化解。与吉林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签署联动合作备忘录,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等联动工作。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督促指导落实主体责任。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机制,集中化解存量拖欠,严防新增拖欠。(区法院、区政数局、区工信局及区政府各部门各对口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7.推动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公示。推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全面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并依法公示,实现登记注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应归尽归”。及时调整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托省统建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政务数据共享服务支撑,将可开放的信用信息挂载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牵头部门:区政数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的区级各相关部门)
  38.加强信用约束监督机制。加强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推动容缺信用修复受理和信用修复提前介入、提前告知。(牵头部门:区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区级各相关部门)
  39.深入实施“信用助企”行动。探索建立“信用监管-信用服务-信用助企”全流程、全链条信用制度,提升市场主体诚信意识。(牵头部门:区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区级各相关部门)
  40.持续开展信用分类监管。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与信用风险分类融合管理,明确操作流程,针对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合理确定、动态调整监管频次,落实差异化监管。采取提示、警示、约谈等措施,依法处置企业风险隐患,推动监管关口前移。(牵头部门:区市场监管局、区政数局、区司法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区级各相关部门)
  (六)建设无事不扰的市场监管环境
  41.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双随机抽查工作计划完成率、抽查结果公示率均达到100%。依托双随机工作平台,完善“通用+专业”分类监管模型,合理调整抽查频率和频次,对守法者“无事不扰”。严格审查各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检查事项,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牵头部门:区市场监管局、区政数局、区司法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区级各相关部门)
  42.全面梳理可开展信用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制定格式规范的信用承诺书。(牵头部门:区政数局、区司法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区级各相关部门)
  43.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做好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编制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事项清单,严格落实法制审核制度,通过监督检查、案卷评查、投诉受理、行政败诉案件,发现问题、开展整改,对存在重大责任的单位和执法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倒逼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开展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落实权责清单制度。落实《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牵头部门:区司法局、区政数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区级各相关部门)
  44.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全面推行首次违法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且能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指导意见。编制“首违不罚”事项清单。推行包容审慎执法,以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部门服务能力水平。制定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实施办法,促进市场主体自我纠错、合规经营、健康发展。落实《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建立健全免罚清单制度。(牵头部门: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配合部门:市直各相关部门对口区级各相关部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工作专班,专班设在区市场监管局。区市场监管局要建立齐抓共管推进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协调机制,负责政策落地、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等。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任务按期完成。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部门要针对日益增长的涉企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强网络硬件配置,加强窗口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推动窗口服务顺利高效运行。各部门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帮助一线人员全面掌握新流程、新方法,注重政策措施出台后实施情况的跟踪和评估,确保政策落实落地。
  (三)做好宣传解读。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等传统平台,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扩大政策宣传范围,提升政策知晓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坚决整治政风行风。各部门要坚决纠正懒政怠政等行为,坚决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力弘扬“严新细实”作风,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健全利企惠企市场环境投诉举报和问题线索核查处置机制,以强有力监督推动全区利企惠企市场环境持续优化。

 
  绿园区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和活力,建设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为目标,全力实施“三四五”发展工程,积极谋划推进“三二五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创新服务方法,落实服务措施,切实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推进干部作风持续好转、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为努力建设开放富裕平安秀美新绿园提供坚强保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突出问题导向,分类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缓解当前的主要矛盾,又要深化改革、改善发展环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坚持企业发展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既要有效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又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坚持创新发展与安全可控相结合。既要培育发展新型要素形态,逐步提高要素质量,引导实体经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又要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府调节与监管,尊重客观规律,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稳步优化要素合理配置。
  (三)工作目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力稳定经济运行基本盘,推动绿园区经济整体好转,优化土地、能源、人才、资金、技术、数字化和税费等要素保障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要素服务和保障能力。
  二、重点任务
  (一)土地要素保障有力
  1.项目拟用地范围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在符合“三区三线”等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的基础上,由项目所在地镇、街政府承诺将项目用地布局及规模,纳入在编的国土空间规划及“一张图”,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的规划依据。(区规自分局负责)
  2.对省、市、区三级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产业等单独选址项目用地,由区规自局形成用地保障重点项目清单,统筹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区规自分局负责)
  3.支持工业企业主动选择适宜的用地方式,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取得土地。(区规自分局负责)
  4.在确保土地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依属地申请,允许将产业类型、生产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准入要求纳入供地条件。(区规自分局负责)
  5.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按程序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区规自分局负责)
  6.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点状报批和点状供应。(区规自局负责)
  7.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按照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原则,整合优化测绘事项,后续阶段充分共享已经形成的测绘成果。(区规自分局负责)
  8.开展新型产业用地试点。放宽混合产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形态等管控要求,允许新型产业用地项目用房有条件地分割登记、销售、转让,允许在统一规划单元或规划条件中多个不同功能用途(住宅用途除外)地块按同一宗地整体出让,整体办理规划、国土等手续。(区规自分局负责)
  (二)能源要素保障有力
  9.积极推进解决开发区用电问题,满足开发区用电需求,完善稳增长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用电优先保障清单,通过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保障重点企业用电需求。(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区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强化企业电力保障,开辟办电“绿色通道”,降低客户办电成本。(区供电公司负责)
  11.全力优化线上办电功能,加快报装接电速度。推进重点煤炭企业增产增供,优先保障本地电煤需求。(区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12.确保供暖质量。依据《长春市城市供热管理条例》按时开栓供热,气温出现异常低温情况时,依据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指令实施提前供热或延期停热。供热期内,居民热用户室温供热温度昼夜不得低于十八摄氏度。各供热企业加强供热管网及附属设施定期巡查、维护、保养,确保供热管网运行安全。(区住建局负责)
  (三)劳动力要素保障力
  13.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吉发〔2022〕18号),支持企业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区人社局负责)
  14.深化人力资源市场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区人社局负责)
  15.落实“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包保帮扶机制,建立帮扶结对关系,“一对一”精准提供用工指导服务。(区人社局负责)
  16.开展企业“双贯通”人才评价,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鼓励专业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区人社局负责)
  17.确定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标,加大对农民工、“两后生”、失业人员等无技能和低技能群体培训。(区人社局负责)
  18.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等活动,2023年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不少于300人。(区人社局负责)
  19.组织实施“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开展小规模、定制式招聘活动不少于15场,举办“专精特新”专场招聘会不少于10场。(区人社局负责)
  20.保护劳动者在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网络招聘等新业态用工中的合法权益。(区人社局负责)
  21.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放宽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带科技成果离岗创业条件,探索保留待遇、参评职称等支持政策,探索改革职称评审方式,赋予企事业单位更多职称评审自主权。(区人社局负责)
  (四)资金要素保障有力
  22.组织企业参加全市债券业务培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注册发行企业债券。(区发改局负责)
  23.引导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入驻“信易贷”平台,共享平台数据信息、产品和客户资源,提升信用贷款规模和质量。(区政数局负责)
  24.发挥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作用,持续举办“金融助振兴—吉林行动”,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平台。(区发改局负责)
  25.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信用保险等项目,区商务局利用外经贸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进行项目申报,按照政策规定,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区商务局负责)
  26.落实畜牧业专属金融产品、政策性保险及“强牧贷”风险金等金融政策,满足养殖场(户)融资需求。(区农业农村局负责)
  27.落实政府采购项目价格评审优惠政策,将小微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货物、服务项目享受的价格扣除比例提升至10%-20%。合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原则和统一质量标准的前提下,2022年下半年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区财政局负责)
  28.持续开展“吉林职工创业小额贴息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借款人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稳定职工就业岗位。(区工会负责)
  29.引导和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为项目建设提供中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区发改局负责)
  (五)技术要素保障有力
  30.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区发改局、区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1.推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实验室、企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和创新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建设。(市场监管分局负责)
  33.开展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业务,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市场监管分局、区委宣传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34.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宣传和申报培训力度,在区财政实际情况允许时实施相应激励政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区科技局负责)
  35.支持企业开展产业集成创新试点,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重点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区科技局负责)
  36.支持企业入驻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在汽车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国际创新技术合作。(区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7.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省科技厅R&D投入补贴。(区科技局负责)
  38.对符合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方向的项目,择优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区工信局、区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9.指导帮助相关科技企业积极申报上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区科技局负责)
  40.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上海)国家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利用外经贸资金扶持政策,支持技术贸易企业发展。(区商务局负责)
  (六)数字化要素保障有力
  41.以长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枢纽,为全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等公共服务。(区工信局、区政数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2.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升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现企业间高效协同和供应链精准对接。(区工信局、区政数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3.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5G+种养殖”智慧农业项目。依托“吉牛云”平台,推进肉牛大数据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打造国家级畜牧种源基因库。(区农业农村局负责)
  44.构建食品从种、养殖源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将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从源头到消费的全链条追溯管理。(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负责建立并执行追溯体系,市场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5.依托“吉农云”“吉农码”和吉林省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提供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采购、大宗农产品线上交易、金融、保险等数字化配套服务。(区农业农村局、区政数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6.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将生产设备、核心业务系统等关键环节向云端迁移。(区工信局负责)
  47.依托省市县一体化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全市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进信用综合评价、联合奖惩管理和信用修复等。(区政数局负责)
  48.加快区块链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集成创新,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工信局、区政数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9.鼓励区内云计算企业开展云开发、测试、软件服务,推动企业由基础设施提供商向平台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转型。(区工信局负责)
  50.支持企业实施以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为重点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普及应用。(区工信局负责)
  51.引导工业企业与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促进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集成,开发工业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区工信局负责)
  52.鼓励企业与人工智能、软件等领域企业融合,开展产品远程运维、检验检测等新型服务,实现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区工信局负责)
  53.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要素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与交易平台合作,形成综合服务体系。(区发改局、区政数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税费要素保障有力
  54.继续执行“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国家规定减免幅度内按照50%顶格执行。(区税务分局负责)
  55.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区税务分局负责)
  56.继续执行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区税务分局负责)
  57.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涉企违规收费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加大对行政机关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商业银行、水电气暖等重点行业领域涉企乱收费治理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区市场监管分局负责)
  58.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区税务分局负责)
  (八)服务机制保障力
  59.对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领域,指导各地各部门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梯次推进、滚动实施,形成合理的项目储备规模。(区发改局负责)
  60.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快建设,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效益。(区发改局、区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1.支持冶金建材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区发改局、区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2.完善市政府重点项目清单,继续实行专班推进制度,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区发改局负责)
  63.对全区5000万元以上项目进行动态监测,调度项目进展,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区发改局负责)
  64.完善环评容缺容错办理机制,对环评审批申报材料存在非原则性问题、短期内能迅速补证的,先行受理履行审查程序,建设单位在技术评估、受理公示过程中补正。(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65.通过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全球吉商大会等活动,帮助市内企业对接国内外企业,洽谈合作项目。(区商务局、区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66.深化吉浙合作,支持我市企业参与“一市一园区”建设。推动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开展项目合作。(区发改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7.积极与域外中央企业对接,支持我区企业参与域外中央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项目。(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8.开展全区服务企业行动计划活动,兑现服务企业承诺。(区发改局负责)
  69.支持区内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提升“吉致吉品”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区市场监管分局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发改局负责综合协调,建立与各部门共同推进的要素保障建设工程协调机制,负责政策落地、评估、储备、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等。各部门要严格落实职能责任,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要素保障政策落到实处。要素保障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区政府报告。
  (二)强化跟踪督导。各部门要开展专项督导,重点检查各类要素政策落实情况,适时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发挥督查促落实作用。要及时上报政策落实情况,区发改局做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建立要素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听取各类市场主体意见建议。
  (三)做好宣传解读。各部门充分利用网站、政务媒体等平台,加大政策宣传解读,提升政策知晓度。积极运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扩大政策宣传范围。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及时总结和推广要素保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监委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24日印发
 
  (共印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