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的数据统计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云计算等方式,推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优化,形成新的数据信息的格局,在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会和挑战,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政府各项指标的统计工作中,将会改变统计思维,大量提高统计效率和效果,宏观把控社会发展节奏。
大数据是科学技术发展下一种新兴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技术。在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后,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需要更新以满足新时代下数据的处理。大数据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大数据信息量巨大,数据的概念诞生于天文学和遗传学两个学科,具有数量庞大的特点。其次,大数据具有形式和种类多样化的特征。相对大量的大数据,数据的类型和形式不是单一的,包含多层次的不同领域的数据。第三,大数据有价值性特征。通过合理使用大数据,我们可以实现低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高额利润,充分地发挥大数据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将统计学理论引入大数据分析中可以实现大数据的科学化处理,从而改变以前的样本计算方法。大数据的战略意义是对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而非数据量本身。政府的统计工作是按照国家统计方法忽然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并向各级政府提供统计数据基础和相关建议。相对于政府统计来说,大数据是一种收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体系结构进行高速处理和挖掘数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决策支持功能。
以就业方向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底,全国就业人数达7.76亿,相比于1978年增加了3.75亿,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平均保持在1200万人左右;扶贫项目帮助800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大学毕业生年平均人数750万左右,就业率达90%;另外就城镇失业率来看,2018年第二季度末,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在3.8%,调查失业率在4.8%,虽然处在近些年较低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改善。从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统计来看,2017年年底城镇人口从2005年的5.6亿激增到8.1亿。而农村人口则相反,从2005年的7.4亿到2017年年底的5.7亿,可以看出,城乡就业人口流动性大,就业人员结构也在变化,对应的工作岗位需要也随之调整。这些数据显示的是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这也体现了大数据的社会价值,它能实实在在的反映人民的需要,和需求带来的结构变化。政府需要坚持为人民谋福利,就业就是人们最关心也是最能体现根本利益的问题,它是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第一大事。
将就业人员的相关数据按照三大产业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第一产业(农业)从2013年2.58亿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2.15亿,第二产业(工业)从2013年的2.32亿逐年下降到2017年的2.24亿,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则一路攀升,五年间从2.77亿增加到3.49亿人。从数据中我们发现,就业人员正从第一第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变。结合国情来看,我们目前仍以农业为基础,处于工业时代,而近些年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就业弹性高等特点,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而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极具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数据来分析的,将庞大的数据数字转化成可以进行研究的可视性规律,从而进行分析和预测,正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也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指导理念。
当政府统计数据建立一个以大数据为引擎的新系统时,将会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资源,大部分工作都是在互联网和云端智能完成的。数据收集,汇总,分类,整理,分析,存储等诸多环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完成国家的农业,经济,人口普查和各种统计调查,也有助于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在全行业时期变革,大数据作为一项创新技术,政府统计应系统地规避颠覆性改革和这项新技术带来的不利因素,努力使大数据技术成为政府统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为统计数据创造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