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姓名:陈云龙 代表团:同心
通讯地址:长春市绿园区
联系电话:15843080888
邮政编码:130062
情况: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不但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小企业,有人形象地指出,“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我国99%的区场主体都是中小企业。”无论是从地位作用来看,还是从实际贡献来说,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有针对性地推出保企业、稳增长的各项举措,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短缺等难题,率先在全市实现规上工业、规上服务业企业全面复工。积极落实上级出台的援企稳岗政策,实施优化营商环境70项举措,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服务企业周”活动,兑现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减免缓缴税款1.2亿元。着眼激活消费市场,制定出台促销政策10条,率先发放50万元消费抵用券,直接撬动消费近4000万元。应当说,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来,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
问题: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几乎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影响,而中小微企业因为自身实力小、抗风险能力弱,更是受到严重冲击。客观地看,全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沿海地区相比,与中小企业发展愿望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发展环境不优。个别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个别单位不从怎么方便企业考虑,过多强调申报材料和走相关程序,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不强,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敢担当的问题个别存在。二是企业生产成本高。水、电、气等要素与沿海地区相比,价格相对较高,天然气安装费用高。时常存在自来水供应不足,用电稳定性差、停电次数多。三是配套政策有待强化。对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现有支持资金规模不大,覆盖面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企业融资仍然依靠抵押贷款,第三产业等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四是餐饮行业影响较大。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原料上涨,人工上涨,市场消费不景气,商场人流量少,政府不鼓励外出就餐,等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很多餐饮企业出现了现金流紧张的情况,员工的工资无法如期发放,供应商货款也未能正常支付,不少企业纷纷关店。受疫情影响,人们对密集型餐饮行为和就餐接触存在病毒传播隐患的担忧尚未消除,对外出消费仍有健康安全顾虑。受居民收入、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改变影响,线下消费减少,外出消费明显比较克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表现不强。
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全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之一。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好“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坚持“政银企”协调会制度,由银行设立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缩短企业融资链条,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融资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制定支持小微企业贷款损失分担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助保贷、银政通等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业务。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减少审批事项,按照“能够取消一律取消”的原则,建立证明事项管理清单,进一步减少施工许可、环评等企业反映强烈审批事项前置要件。建立部门联办机制,推出“双休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等套餐式服务,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落实好国家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有关措施,减免容(需)量电费,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用水、用气,实施阶段性缓缴费用。三是提升社会环境。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聚众扰乱企业秩序、寻衅滋事、封门堵路、敲诈勒索、欺行霸区、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破坏区场秩序、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及时曝光不作为、慢作为及“吃拿卡要”等行为,切实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四是支持餐饮行业发展。鼓励引导区域内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服务平台降低提成点数,引导平台公司以降低佣金费率、优惠活动、政策补贴等形式对餐饮企业开展支持帮助,最大限度降低餐饮企业外送成本。进一步加强稳岗补贴发放、就业培训扶持力度和社保公积金缓缴免缴力度,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压力。组织有从事餐饮行业意愿的劳动者通过参加免费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餐饮行业工种培训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内部员工技能服务提升的培训,对经营确实有困难的餐饮企业延长减免或缓缴社保公积金的优惠期限。树立一批防疫标杆餐饮企业,划定绿色、安心、安全餐厅清单名录,结合线上线下引流方式,同步联动各级政府、商业银行发放餐饮消费券助力,引导消费的同时减少公众消费支出,激活潜在消费群体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