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禁止教师校外补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9-28 15:48来源:绿园区政府办
【字体: 打印

  代表姓名:田娟 代表团:青年

  通讯地址:长春市长春市绿园区青川路17-1号

  联系电话:15843140597

  邮政编码:130062

 

  情况:

  近些年,由于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校外补课成为新兴一族,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其中不乏公立学校在校任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各种培训机构有偿为学生补课。此种行为引发热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问题:

  1.直接助长了应试教育理念。补课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和家长片面地追求应试成绩。

  2.直接降低了正常的教学质量。老师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校外补课从组织到实施,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老师有精力办课后补习班就没有精力把课堂教学搞好,损害了学生权益。甚至有个别教师热衷补课,为了多招补课的学生,应该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故意放到补习班上教学,这种做法极不道德。如果老师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上,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就没有必要参加课后补习。

  3.有损教师的形象。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尽管教育的课程在变、教育的模式在变,但开智启蒙、传承文明、塑造人格的教育本质没有变;尽管教育的方法在变、教师的观念在变,但甘为人梯、引领未来、为人师表的教师职责没有变。为了教育的理想,为了理想的教育,教师应当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中,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校外有偿补课,有损师德和师表;如果我们的学生放学后需要还补课,就说明任课老师的责任未尽到。

  4.伤害学生的心灵。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守护天使,关心教育孩子,是老师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生的辅导可以一直延续到课外,这也是教师分内的工作。如果一旦这种辅导变成收费行为,纯洁师生关系就变成了金钱关系,教学行为变成了商业行为,充满了铜臭气息,这对孩子心灵也是一种伤害,也违背了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

  5.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培优促差”、“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整体水体,是贯穿在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如果把一部分待提高的学生延伸到课外的“家教”上,势必会冲淡教师正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环节,给参加补课的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使他们认为上课学不学没关系,到时老师会给他们补课,学习的自觉性越来越差。孩子一旦离开了这种家教,成绩会有大幅度下滑。

  6.给学生安全带来隐患。学生往返各种不规范的教学点,途中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教学点大多在民宅内,光线暗,场地小,学生处于无管理状态,学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多。

  7.补课老师与参加补课的学生是表面上的亲近,实际上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客观上给未参加补课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产生自卑感。

  8.给教育带来不公平。每个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这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平、和谐的一份责任。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势必将冲击教育上的公平。一旦实施了“校外补课”,教师在班级内的教育能做到公平吗? 一些家庭让孩子参加补课是出于无奈:老师的暗示和同学间的攀比。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经济实力能承担起补课的费用。因此,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化。

  9.老师补课收入极为可观,给埋头搞教学的其它老师带来很坏的负面影响,败坏了师德,败坏了正常的教学风气。

  10.有法不依,有法不用,最终受损害最大的不是学生,而是政府的公信力,是党的形象。

  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1)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以及省市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2)在绩效工资发放以及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和聘任上不让老老实实、勤奋工作的人吃亏,在绩效工资上要拉大差距;

  (3)增加教师队伍收入水平。由于目前教师工资水平较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若能在增加教师工资,也能极大地降低在职教师承担“风险”进行校外补课的几率;

  (4)制定在职教师办各类补习班的处罚细则并严格执行,不定期抽查学校,进入校园走访学生,对有无教师收费补课现象调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同时还要追究所在学校校长的相应责任,从而对违规补课教师形成震慑力;

  (5)公开设立举报电话和在教育网站上设立举报信箱,向社会公布,及时调查处理,扩大社会监督。加大对违规有偿补课教师处罚的力度和透明度,可通报批评、罚款,情节严重的降职降级直至撤销教师资格、开除解聘。

  2.学校层面:

  (1)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机制,深入学生和家长当中充分调查研究,将老师的教学考评加入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同时深入课堂严格考核教师授课质量,杜绝上课不讲补课讲的现象发生,使考评能真正发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

  (2)每学期与教师签订责任书,要求教师作出承诺,不得进行校外有偿补课,并自愿承担相应的后果;

  (3)做到不包庇、不袒护,若有发现本校教师参与校外补课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事件或个人,必须严肃处理。

  3.社会层面

  (1)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及家长们对“补课”所产生的依赖和恐惧,以社会合力切实推行“禁补令”。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一方面对于“校外补课”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也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四处寻找名师,给自己孩子补课。这看似是一个悖论,实则是家长补课“神话”的观念在作祟。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自己的愿望没实现,一定要在孩子的身上实现,动辄上百万的学区房,重点中小学的高额入学赞助费,无不是家长这种心态的体现,因此需要家长提高认识,重新认识孩子的成长需要,切忌盲目“补课”。

  (2)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宣传,使教师、学生及家长通过各种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深化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绩优异,更要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的意识。

  4.政策层面

  (1)实行“分层教育”

  由于目前招生形势的变化,“均衡分班”、“阳光教育”等一系列实现教育资源公平的措施,使各个学校生源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每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习习惯还是知识能力、学科成绩的差异都非常大,以前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现在的教学,只有针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使学校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分层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它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

  实施“分层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同类型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吃不好”、“吃不了”的现象,从而降低学生在课堂内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课堂外解决的现象。

  (2)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1986年公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我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由于“差距”的存在,导致家长希望通过“补课”来缩小“差距”,降低因“差距”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大家无论在哪儿上学都能得到同等的教育环境、教学水平,便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深层次解决“校外补课”的问题。

  (3)大力倡导教育“多元化”发展

  孩子的教育和前途永远是家长最焦心的事。在传统的观念里,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是家长为孩子预设下最正统的成长轨迹,孩子一旦偏离,学习成绩下降,就会产生焦虑、担忧,从而导致家长选择通过校外补课的形式,让孩子把没有学好的知识能够“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