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代表团 李曈
情况: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目前,许多大医院人满为患,“挂号难”、“看病难”依然是医院的常态。部分社区医院可能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不多,关于用药电话咨询等服务严重缺乏。与省市三甲医院相比,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医疗水平较弱,尤其在远郊区,村医非常稀缺,人才结构堪忧。为了让老百姓接受“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的观念,必须进一步加强社区医生的诊疗服务能力,以增加百姓的满意度。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通过家庭医生与辖区居民建立稳固的契约服务关系,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的首诊医生,为签约服务对象提供针对性的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预约转诊、病伤康复、健康管理、长期照护等连续协同的健康服务。推进家庭医生体系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解决“挂号难”、“看病难”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分析:
(一)基层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医生资质参差不齐。
(二)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技术支撑不足,部分地区区域临床检验检查中心没有建立,检查设备不够齐全,还不能满足居民医疗保健的需求。
(三)广大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了解的还不全面。
(四)居民期望值过高,导致全科医生“首诊负责”推行不易。居民“小病不出社区”的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多数人生病还是想要去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这样的大医院看病。
(五)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全科医生积极性没能有效调动。目前,很多地区尚未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全科医生人事制度优惠政策,也没出台家庭医生考核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
建议:
(一)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学习以及继续教育等,使他们逐步达到全科医生的能力和资格。可以由大医院派出一批经验丰富的管理骨干和专家、教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或坐诊,并对社区医院的管理骨干和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二)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资源,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等,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搭建服务于基层的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平台,提供包括在线签约、健康信息共享、电子病历、临床信息互联网共享等服务,使各级健康信息平台能够对接,让居民看病更便捷、更贴心。
(三)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的力度,通过公示家庭医生信息、健康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培养居民的预防保健观念,树立群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意识,从而提高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
(四)要充分发挥医疗联合体的作用,加强家庭医生的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 完善的医疗联合体模式构建是加强医疗改革效果、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组成医联体的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联系、资源信息共享,将大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培训基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提髙医疗服务的质量。此外,积极利用区域医疗共同体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专家到社区出诊、临床带教、专题培训、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及观摩二三级医院的主任查房等形式,全面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
(五)要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综合激励机制,在编制、职称晋升、培训学习、评奖推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家庭医生。定期开展家庭医生继续教育培训,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提供深造的机会,邀请医联体上级医院的优秀专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同时给予家庭医生到医联体上级医院、教学基地进修的机会,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扩展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