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 图片新闻

李万君喜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一把焊枪绘写历史、创造未来

发布时间:2017-02-09 00:00来源:长春政事儿
【字体: 打印
 

  2017年2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李万君与孙家栋、张超、郭小平等10位人物以及中国女排这一群体,共同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给予李万君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生动诠释了李万君的职业价值和人生追求。
 
  我们从历史走来,我们向未来进发。
 
  就中国高铁事业而言,无论是回首历史,还是展望未来,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电焊工,高级工人技师,公司首席操作师李万君。
 
  李万君之于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是创造历史的基石,是技术革新的先锋。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大国工匠”。荣誉等身,却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的生产一线。
 
  30年的工作生涯中,一个个焊接技术难题在他的焊枪之下得以攻克。李万君与工友们的矢志不渝的坚持与创新,让中国高铁真正实现了“贴地飞行”,并驶向世界。
 

 
高速动车组的奠基人
 
  转向架是轨道客车的走行部分,就好比人的两条腿,直接影响着车辆的运行速度、稳定和安全,因此,转向架制造技术被列为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
 
  我国的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跑出如此之高的速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这一突破,就发生在李万君工作的转向架焊接岗位上。
 
  和谐号动车组是中国高铁历史的起点。2007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主力车型,法国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重达50吨的车体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成为决定动车组列车能否实现速度等级提升的核心部件,其焊接成型要求极高。试制初期,因焊接段数多,焊接接头极易出现不熔合等严重质量问题,一时成为制约转向架生产的瓶颈。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面对着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李万君决心一试。凭着一股子钻劲,李万君在模型上反复演练,终于交出了合格的样品,经外方专家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探伤,焊缝完美无缺。李万君还总结出“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型好,质量高, 成功突破了批量生产的难题。这项令法国专家十分惊讶的“绝活”,现已成为公司技术标准。
 
  2008年,长客股份公司从德国西门子引进了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在这个双方都未曾实现的速度等级上,转向架制造成了双方共同攻关的课题。带着领导的重托,李万君作为“焊接工艺评定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解决了批量生产的难题。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
 
  多年来,李万君凭借精湛的焊接技术总结并制定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00多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攻坚克难的“先锋”
 
  中国高铁的研发制造并非坦途,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难题,关键时刻,李万君总会冲在最前面,凭借着精湛的焊接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攻克最难的关卡。
 
  承载着我国高铁“出征海外”的使命“中国标准动车组”,要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15年年初,中车长客试制该车时,转向架横梁与侧梁连接处的焊口,是4条带有30度斜坡的焊缝,这种焊口前所未有。李万君主动请缨,以“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成立了攻关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的操作技法,使焊后射线检测一次合格率高达100%。
 
  凭借高超的焊接技术和超强的责任心,李万君带领的焊接团队不断攻克新的速度等级对转向架的技术要求。2016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在全世界首次,相对时速840公里,一眨眼的功夫,两列车就擦肩而过,消失在视野中,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实验的完美表演,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
 
  “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
 
   “高速动车组,每一条焊缝都至关重要!”对待质量,李万君万分重视,“要将标准刻在骨子里,把手中的产品做到极致,做得像艺术品一样。这不仅需要有工匠精神,还需要有工匠技术,中国高铁就是凭着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能,走出了国门。
 
  在异常艰苦的焊接岗位上,李万君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勤学苦练,先后考取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六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和国际焊接技师证书,精通各种焊法技巧。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焊工技能大赛第一名,并在2011年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技能传承的“导师”
 
  “中国高铁要走出去,需要千千万万个高技能人才。”李万君将培训育人,传承技艺当成自己的使命。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李万君开展技艺传承,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
 
  在中国高铁事业起步之初,公司需要大量的“国际焊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编制教材,承担培训任务,创造了400余名员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
 
  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5年来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00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
 
  不仅培训企业内部和吉林省内其他企业的焊工,李万君还赴新疆阿勒泰地区对400多名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把自己的技能变成社会财富。
 
  “我的技能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李万君说,大国工匠就应该把本事总结出来,把技能传承下去,把创新开展起来,为中国梦提速。